“五位一体”心矫模式,创新治理助和谐
“心起点”特殊群体心理矫治助力市域社会现代化治理
社区矫正,监管是基础,帮教是根本,推进社区矫正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为营造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帮教力度,中山市向日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牵头谋划“心起点”特殊群体心理矫治公益项目,以“筛查—介入—巩固”三级防范基础机制,创新打造“心起点、心疗愈、心能量、心空间、心起航”五位一体的心矫模式,针对心理健康筛查、风险评估、精准介入、心理疗愈及社区融入等全过程环节,为社矫安帮特殊群体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心理矫治服务,不仅有效减少社会风险隐患,助力构建一体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中山全面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一、主要做法
(一)开展个性化“心疗愈”服务
为了更加充分了解社矫安帮对象的心理状况,提高精准介入和心理疗愈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组运用“4+1”心理评估方法,通过科学制定4张心理状况的测评量表,并结合个案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构建1套多维度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对社矫安帮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一套个性化的心理矫治方案,确保服务效果达到最大化。一方面,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矫安帮对象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状况测评量表等工具,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进行干预处理,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社矫安帮对象,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跟进管理。在后期心理疗愈过程中,注重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疗法帮助社矫安帮对象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同时,注重运用行动治疗、音乐治疗等特色疗法,以及融入家庭支持、社会关怀等方法,为社矫安帮对象提供独具特色的心理矫治方法。
(二)构建多主体“心能量”网络
为提升心理矫治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项目组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与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心理矫治网络,注重发挥各方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和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中山市“博爱100”公益创投的资金支持,为深入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积极联合全市各镇街的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力量,共同开展心理测评、心理辅导、心理疗愈等活动。
(三)打造全方位“心空间”阵地
为了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氛围,促进社矫安帮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项目组整合各个社区遍地开花的“粤心安”社会心理服务站、一站式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安心小屋”、线上粤省事和“粤心琴”音乐疗愈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全方位“心空间”阵地,为社矫安帮对象打造舒适、便捷的心理空间。同时,项目组不断加强服务平台阵地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有需要的社矫安帮对象能够主动前来寻求帮助和治疗。
(四)营造嵌入式“心起航”环境
教育帮扶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核心。一方面,与东区街道各社区建立公益活动联动机制,通过与社区合作开展“公益之路,你我同行”、“益路前行,从心出发”等公益活动方式,鼓励社矫安帮对象积极参与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增强社矫安帮对象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其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社矫安帮对象能够实现“受助到助人”的转变。另一方面,项目组开展一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普法宣传活动,加强社区居民对社矫安帮对象的理解和支持,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促使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重新起航。
二、工作成效
“五位一体”心起点特殊群体心矫模式体现中山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特殊群体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多元联动、共同参与的方式,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的“筛查—干预—平台—人才—网络”特殊群体心理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社矫安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项目自启动以来,有效覆盖东区街道11个社区,服务近千人次,累计期满解除社矫安帮对象近二百人,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辖区社区矫正对象未出现重新犯罪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为推动中山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利支持。
(一)心理问题显著改善
1.情绪管理提升
经过系统化的心理矫治,社区矫正对象或类似群体能够更好地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学习如何转变消极思维,从而减少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学会了健康的情绪释放途径,如冥想、运动或艺术创作,有效缓解内心压力。
2.自信心重建
通过正面心理干预,如自我肯定练习、成功体验分享等,帮助其重新评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这种自信心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对自我能力的认可上,还体现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减少了自卑和退缩行为。
(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增强
1.人际关系改善
通过团体辅导、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帮助社矫安帮对象学习有效沟通技巧,解决人际冲突,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网。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社区中更好地融入,还能在遇到困难时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2.生活技能提升
心理矫治过程中,还会融入生活技能教育,如时间管理、财务管理、职业规划等,帮助个体提高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些技能的掌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规划未来,实现个人目标。
3.社会责任感增强。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引导社矫安帮对象将关注点从自身问题扩展到社会层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通过社会帮助,矫正成功的人员能够反哺社会,贡献爱心。项目组通过培育,组建了一支百人以上的志愿服务队,他们通过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服务于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城市文明等多个领域,这种转变有助于他们在回归社会后成为积极贡献者而非潜在的社会负担。
(三)再犯罪率降低
1.风险识别与预防
心理矫治过程中,会针对社矫安帮对象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干预,通过筛查机制,精准介入,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再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包括心理教育、行为矫正、心理干预等,有效降低再犯罪风险。
2.法律意识提升
通过法制教育和案例分析,增强社区矫正对象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守法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
3.持续跟踪与支持
“五位一体”心矫模式不仅关注短期的矫治效果,还注重长期的跟踪与支持以及网络、平台的资源互动。通过设立回访机制、提供后续咨询服务等,确保社矫安帮对象在回归社会后仍能得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防止其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四)社会认可度提高
1.政策与资源支持增加
随着社会对心理矫治工作的认可度提高,政府和相关机构会加大对心理矫治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这将为心理矫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有力保障。
2.公众参与与合作
心理矫治工作的成功实践还会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和合作意愿。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纷纷加入到心理矫治的行列中来,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目前,已经联动相关资源平台24家,专业心理咨询师近20人,并通过一系列活动,逐渐改变修正社会大众对矫正成功人群的偏见与误解,这种广泛的参与和合作不仅丰富了心理矫治工作的资源来源,还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和效果,促进了社会治理新格局、和谐平安社会新局面形成。